• Stars
    star
    1,636
  • Rank 28,579 (Top 0.6 %)
  • Language
  • Created about 8 years ago
  • Updated over 6 years ago

Reviews

There are no reviews yet. Be the first to send feedback to the community and the maintainers!

Repository Details

Webpack 4 和单页应用入门

Webpack 4 和单页应用入门

webpack 更新到了 4.0,官网还没有更新文档。因此把教程更新一下,方便大家用起 webpack 4。

webpack

写在开头

先说说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最初的原因是组里的小朋友们看了 webpack 文档后,表情都是这样的:摘自 webpack 一篇文档的评论区)

WTF

和这样的:

You Couldn't Handle Me

是的,即使是外国佬也在吐槽这文档不是人能看的。回想起当年自己啃 webpack 文档的血与泪的往事,觉得有必要整一个教程,可以让大家看完后愉悦地搭建起一个 webpack 打包方案的项目。

官网新的 webpack 文档现在写的很详细了,能看英文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去看官网。

可能会有人问 webpack 到底有什么用,你不能上来就糊我一脸代码让我马上搞,我照着搞了一遍结果根本没什么用,都是骗人的。所以,在说 webpack 之前,我想先谈一下前端打包方案这几年的演进历程,在什么场景下,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催生出了应对这些问题的工具。了解了需求和目的之后,你就知道什么时候 webpack 可以帮到你。我希望我用完之后很爽,你们用完之后也是。

先说说前端打包方案的黑暗历史

在很长的一段前端历史里,是不存在打包这个说法的。那个时候页面基本是纯静态的或者服务端输出的,没有 AJAX,也没有 jQuery。那个时候的 JavaScript 就像个玩具,用处大概就是在侧栏弄个时钟,用 media player 放个 mp3 之类的脚本,代码量不是很多,直接放在 <script> 标签里或者弄个 js 文件引一下就行,日子过得很轻松愉快。

随后的几年,人们开始尝试在一个页面里做更多的事情。容器的显示,隐藏,切换。用 css 写的弹层,图片轮播等等。但如果一个页面内不能向服务器请求数据,能做的事情毕竟有限的,代码的量也能维持在页面交互逻辑范围内。这时候很多人开始突破一个页面能做的事情的范围,使用隐藏的 iframe 和 flash 等作为和服务器通信的桥梁,新世界的大门慢慢地被打开,在一个页面内和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意味着以前需要跳转多个页面的事情现在可以用一个页面搞定。但由于 iframe 和 flash 技术过于 tricky 和复杂,并没能得到广泛的推广。

直到 Google 推出 Gmail 的时候(2004 年),人们意识到了一个被忽略的接口,XMLHttpRequest,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 AJAX, 这是一个使用方便的,兼容性良好的服务器通信接口。从此开始,我们的页面开始玩出各种花来了,前端一下子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库,PrototypeDojoMooToolsExt JSjQuery…… 我们开始往页面里插入各种库和插件,我们的 js 文件也就爆炸了。

随着 js 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引用越来越多,文件越来越大,加上当时大约只有 2Mbps 左右的网速,下载速度还不如 3G 网络,对 js 文件的压缩和合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当然这里面也有把代码混淆了不容易被盗用等其他因素在里面。JSMinYUI CompressorClosure CompilerUglifyJS 等 js 文件压缩合并工具陆陆续续诞生了。压缩工具是有了,但我们得要执行它,最简单的办法呢,就是 windows 上搞个 bat 脚本,mac / linux 上搞个 bash 脚本,哪几个文件要合并在一块的,哪几个要压缩的,发布的时候运行一下脚本,生成压缩后的文件。

基于合并压缩技术,项目越做越大,问题也越来越多,大概就是以下这些问题:

  • 库和插件为了要给他人调用,肯定要找个地方注册,一般就是在 window 下申明一个全局的函数或对象。难保哪天用的两个库在全局用同样的名字,那就冲突了。
  • 库和插件如果还依赖其他的库和插件,就要告知使用人,需要先引哪些依赖库,那些依赖库也有自己的依赖库的话,就要先引依赖库的依赖库,以此类推。

恰好就在这个时候(2009 年),随着后端 JavaScript 技术的发展,人们提出了 CommonJS 的模块化规范,大概的语法是: 如果 a.js 依赖 b.jsc.js, 那么就在 a.js 的头部,引入这些依赖文件:

var b = require('./b')
var c = require('./c')

那么变量 bc 会是什么呢?那就是 b.js 和 c.js 导出的东西,比如 b.js 可以这样导出:

exports.square = function(num) {
  return num * num
}

然后就可以在 a.js 使用这个 square 方法:

var n = b.square(2)

如果 c.js 依赖 d.js, 导出的是一个 Number, 那么可以这样写:

var d = require('./d')
module.exports = d.PI // 假设 d.PI 的值是 3.14159

那么 a.js 中的变量 c 就是数字 3.14159,具体的语法规范可以查看 Node.js 的 文档

但是 CommonJS 在浏览器内并不适用。因为 require() 的返回是同步的,意味着有多个依赖的话需要一个一个依次下载,堵塞了 js 脚本的执行。所以人们就在 CommonJS 的基础上定义了 Asynchronous Module Definition (AMD) 规范(2011 年),使用了异步回调的语法来并行下载多个依赖项,比如作为入口的 a.js 可以这样写:

require(['./b', './c'], function(b, c) {
  var n = b.square(2)
  console.log(c)
})

相应的导出语法也是异步回调方式,比如 c.js 依赖 d.js, 就写成这样:

define(['./d'], function(d) {
  return d.PI
})

可以看到,定义一个模块是使用 define() 函数,define()require() 的区别是,define() 必须要在回调函数中返回一个值作为导出的东西,require() 不需要导出东西,因此回调函数中不需要返回值,也无法作为被依赖项被其他文件导入,因此一般用于入口文件,比如页面中这样加载 a.js:

<script src="js/require.js" data-main="js/a"></script>

以上是 AMD 规范的基本用法,更详细的就不多说了(反正也淘汰了~),有兴趣的可以看 这里

js 模块化问题基本解决了,css 和 html 也没闲着。什么 lesssassstylus 的 css 预处理器横空出世,说能帮我们简化 css 的写法,自动给你加 vendor prefix。html 在这期间也出现了一堆模板语言,什么 handlebarsejsjade,可以把 ajax 拿到的数据插入到模板中,然后用 innerHTML 显示到页面上。

托 AMD 和 CSS 预处理和模板语言的福,我们的编译脚本也洋洋洒洒写了百来行。命令行脚本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 windows 和 mac/linux 是不通用的,如果有跨平台需求的话,windows 要装个可以执行 bash 脚本的命令行工具,比如 msys(目前最新的是 msys2),或者使用 php 或 python 等其他语言的脚本来编写,对于非全栈型的前端程序员来说,写 bash / php / python 还是很生涩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简单的打包工具,可以利用各种编译工具,编译 / 压缩 js、css、html、图片等资源。然后 Grunt 产生了(2012 年),配置文件格式是我们最爱的 js,写法也很简单,社区有非常多的插件支持各种编译、lint、测试工具。一年多后另一个打包工具 gulp 诞生了,扩展性更强,采用流式处理效率更高。

依托 AMD 模块化编程,SPA(Single-page application) 的实现方式更为简单清晰,一个网页不再是传统的类似 word 文档的页面,而是一个完整的应用程序。SPA 应用有一个总的入口页面,我们通常把它命名为 index.html、app.html、main.html,这个 html 的 <body> 一般是空的,或者只有总的布局(layout),比如下图:

layout

布局会把 header、nav、footer 的内容填上,但 main 区域是个空的容器。这个作为入口的 html 最主要的工作是加载启动 SPA 的 js 文件,然后由 js 驱动,根据当前浏览器地址进行路由分发,加载对应的 AMD 模块,然后该 AMD 模块执行,渲染对应的 html 到页面指定的容器内(比如图中的 main)。在点击链接等交互时,页面不会跳转,而是由 js 路由加载对应的 AMD 模块,然后该 AMD 模块渲染对应的 html 到容器内。

虽然 AMD 模块让 SPA 更容易地实现,但小问题还是很多的:

  • 不是所有的第三方库都是 AMD 规范的,这时候要配置 shim,很麻烦。
  • 虽然 RequireJS 支持通过插件把 html 作为依赖加载,但 html 里面的 <img> 的路径是个问题,需要使用绝对路径并且保持打包后的图片路径和打包前的路径不变,或者使用 html 模板语言把 src 写成变量,在运行时生成。
  • 不支持动态加载 css,变通的方法是把所有的 css 文件合并压缩成一个文件,在入口的 html 页面一次性加载。
  • SPA 项目越做越大,一个应用打包后的 js 文件到了几 MB 的大小。虽然 r.js 支持分模块打包,但配置很麻烦,因为模块之间会互相依赖,在配置的时候需要 exclude 那些通用的依赖项,而依赖项要在文件里一个个检查。
  • 所有的第三方库都要自己一个个的下载,解压,放到某个目录下,更别提更新有多麻烦了。虽然可以用 npm 包管理工具,但 npm 的包都是 CommonJS 规范的,给后端 Node.js 用的,只有部分支持 AMD 规范,而且在 npm 3 之前,这些包有依赖项的话也是不能用的。后来有个 bower 包管理工具是专门的 web 前端仓库,这里的包一般都支持 AMD 规范。
  • AMD 规范定义和引用模块的语法太麻烦,上面介绍的 AMD 语法仅是最简单通用的语法,API 文档里面还有很多变异的写法,特别是当发生循环引用的时候(a 依赖 b,b 依赖 a),需要使用其他的 语法 解决这个问题。而且 npm 上很多前后端通用的库都是 CommonJS 的语法。后来很多人又开始尝试使用 ES6 模块规范,如何引用 ES6 模块又是一个大问题。
  • 项目的文件结构不合理,因为 grunt/gulp 是按照文件格式批量处理的,所以一般会把 js、html、css、图片分别放在不同的目录下,所以同一个模块的文件会散落在不同的目录下,开发的时候找文件是个麻烦的事情。code review 时想知道一个文件是哪个模块的也很麻烦,解决办法比如又要在 imgs 目录下建立按模块命名的文件夹,里面再放图片。

到了这里,我们的主角 webpack 登场了(2012 年)(此处应有掌声)。

和 webpack 差不多同期登场的还有 Browserify。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Browserify。Browserify 的目的是让前端也能用 CommonJS 的语法 require('module') 来加载 js。它会从入口 js 文件开始,把所有的 require() 调用的文件打包合并到一个文件,这样就解决了异步加载的问题。那么 Browserify 有什么不足之处导致我不推荐使用它呢? 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 最主要的一点,Browserify 不支持把代码打包成多个文件,在有需要的时候加载。这就意味着访问任何一个页面都会全量加载所有文件。
  • Browserify 对其他非 js 文件的加载不够完善,因为它主要解决的是 require() js 模块的问题,其他文件不是它关心的部分。比如 html 文件里的 img 标签,它只能转成 Data URI 的形式,而不能替换为打包后的路径。
  • 因为上面一点 Browserify 对资源文件的加载支持不够完善,导致打包时一般都要配合 gulp 或 grunt 一块使用,无谓地增加了打包的难度。
  • Browserify 只支持 CommonJS 模块规范,不支持 AMD 和 ES6 模块规范,这意味旧的 AMD 模块和将来的 ES6 模块不能使用。

基于以上几点,Browserify 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那么 webpack 是否解决了以上的几个问题呢? 废话,不然介绍它干嘛。那么下面章节我们用实战的方式来说明 webpack 是怎么解决上述的问题的。

上手先搞一个简单的 SPA 应用

一上来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让我们先弄个最简单的 webpack 配置来热一下身。

安装 Node.js

webpack 是基于我大 Node.js 的打包工具,上来第一件事自然是先安装 Node.js 了,传送门 ->

初始化一个项目

我们先随便找个地方,建一个文件夹叫 simple, 然后在这里面搭项目。完成品在 examples/simple 目录,大家搞的时候可以参照一下。我们先看一下目录结构:

├── dist                      打包输出目录,只需部署这个目录到生产环境
├── package.json              项目配置信息
├── node_modules              npm 安装的依赖包都在这里面
├── src                       我们的源代码
│   ├── components            可以复用的模块放在这里面
│   ├── index.html            入口 html
│   ├── index.js              入口 js
│   ├── shared                公共函数库
│   └── views                 页面放这里
└── webpack.config.js         webpack 配置文件

打开命令行窗口,cd 到刚才建的 simple 目录。然后执行这个命令初始化项目:

npm init

命令行会要你输入一些配置信息,我们这里一路按回车下去,生成一个默认的项目配置文件 package.json

给项目加上语法报错和代码规范检查

我们安装 eslint, 用来检查语法报错,当我们书写 js 时,有错误的地方会出现提示。

npm install eslint eslint-config-enough babel-eslint eslint-loader --save-dev

npm install 可以一条命令同时安装多个包,包之间用空格分隔。包会被安装进 node_modules 目录中。

--save-dev 会把安装的包和版本号记录到 package.json 中的 devDependencies 对象中,还有一个 --save, 会记录到 dependencies 对象中,它们的区别,我们可以先简单的理解为打包工具和测试工具用到的包使用 --save-dev 存到 devDependencies, 比如 eslint、webpack。浏览器中执行的 js 用到的包存到 dependencies, 比如 jQuery 等。那么它们用来干嘛的?

因为有些 npm 包安装是需要编译的,那么导致 windows / mac /linux 上编译出的可执行文件是不同的,也就是无法通用,因此我们在提交代码到 git 上去的时候,一般都会在 .gitignore 里指定忽略 node_modules 目录和里面的文件,这样其他人从 git 上拉下来的项目是没有 node_modules 目录的,这时我们需要运行

npm install

它会读取 package.json 中的 devDependenciesdependencies 字段,把记录的包的相应版本下载下来。

这里 eslint-config-enough 是配置文件,它规定了代码规范,要使它生效,我们要在 package.json 中添加内容:

{
  "eslintConfig": {
    "extends": "enough",
    "env": {
      "browser": true,
      "node": true
    }
  }
}

业界最有名的语法规范是 airbnb 出品的,但它规定的太死板了,比如不允许使用 for-offor-in 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照 这里 安装使用。

babel-eslinteslint-config-enough 依赖的语法解析库,替代 eslint 默认的解析库以支持还未标准化的语法。比如 import()

eslint-loader 用于在 webpack 编译的时候检查代码,如果有错误,webpack 会报错。

项目里安装了 eslint 还没用,我们的 IDE 和编辑器也得要装 eslint 插件支持它。

Visual Studio Code 需要安装 ESLint 扩展

atom 需要安装 linterlinter-eslint 这两个插件,装好后重启生效。

WebStorm 需要在设置中打开 eslint 开关:

WebStorm ESLint Config

写几个页面

我们写一个最简单的 SPA 应用来介绍 SPA 应用的内部工作原理。首先,建立 src/index.html 文件,内容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head>

  <body>
  </body>
</html>

它是一个空白页面,注意这里我们不需要自己写 <script src="index.js"></script>, 因为打包后的文件名和路径可能会变,所以我们用 webpack 插件帮我们自动加上。

src/index.js:

// 引入 router
import router from './router'

// 启动 router
router.start()

src/router.js:

// 引入页面文件
import foo from './views/foo'
import bar from './views/bar'

const routes = {
  '/foo': foo,
  '/bar': bar
}

// Router 类,用来控制页面根据当前 URL 切换
class Router {
  start() {
    // 点击浏览器后退 / 前进按钮时会触发 window.onpopstate 事件,我们在这时切换到相应页面
    // https://developer.mozilla.org/en-US/docs/Web/Events/popstate
    window.addEventListener('popstate', () => {
      this.load(location.pathname)
    })

    // 打开页面时加载当前页面
    this.load(location.pathname)
  }

  // 前往 path,变更地址栏 URL,并加载相应页面
  go(path) {
    // 变更地址栏 URL
    history.pushState({}, '', path)
    // 加载页面
    this.load(path)
  }

  // 加载 path 路径的页面
  load(path) {
    // 首页
    if (path === '/') path = '/foo'
    // 创建页面实例
    const view = new routes[path]()
    // 调用页面方法,把页面加载到 document.body 中
    view.mount(document.body)
  }
}

// 导出 router 实例
export default new Router()

src/views/foo/index.js:

// 引入 router
import router from '../../router'

// 引入 html 模板,会被作为字符串引入
import template from './index.html'

// 引入 css, 会生成 <style> 块插入到 <head> 头中
import './style.css'

// 导出类
export default class {
  mount(container) {
    document.title = 'foo'
    container.innerHTML = template
    container.querySelector('.foo__gobar').addEventListener('click', () => {
      // 调用 router.go 方法加载 /bar 页面
      router.go('/bar')
    })
  }
}

src/views/bar/index.js:

// 引入 router
import router from '../../router'

// 引入 html 模板,会被作为字符串引入
import template from './index.html'

// 引入 css, 会生成 <style> 块插入到 <head> 头中
import './style.css'

// 导出类
export default class {
  mount(container) {
    document.title = 'bar'
    container.innerHTML = template
    container.querySelector('.bar__gofoo').addEventListener('click', () => {
      // 调用 router.go 方法加载 /foo 页面
      router.go('/foo')
    })
  }
}

借助 webpack 插件,我们可以 import html, css 等其他格式的文件,文本类的文件会被储存为变量打包进 js 文件,其他二进制类的文件,比如图片,可以自己配置,小图片作为 Data URI 打包进 js 文件,大文件打包为单独文件,我们稍后再讲这块。

其他的 src 目录下的文件大家自己浏览,拷贝一份到自己的工作目录,等会打包时会用到。

页面代码这样就差不多搞定了,接下来我们进入 webpack 的安装和配置阶段。现在我们还没有讲 webpack 配置所以页面还无法访问,等会弄好 webpack 配置后再看页面实际效果。

安装 webpack 和 Babel

我们把 webpack 和它的插件安装到项目:

npm install webpack webpack-cli webpack-serve html-webpack-plugin html-loader css-loader style-loader file-loader url-loader --save-dev

webpack 即 webpack 核心库。它提供了很多 API, 通过 Node.js 脚本中 require('webpack') 的方式来使用 webpack。

webpack-cli 是 webpack 的命令行工具。让我们可以不用写打包脚本,只需配置打包配置文件,然后在命令行输入 webpack-cli --config webpack.config.js 来使用 webpack, 简单很多。webpack 4 之前命令行工具是集成在 webpack 包中的,4.0 开始 webpack 包本身不再集成 cli。

webpack-serve 是 webpack 提供的用来开发调试的服务器,让你可以用 http://127.0.0.1:8080/ 这样的 url 打开页面来调试,有了它就不用配置 nginx 了,方便很多。

html-webpack-plugin, html-loader, css-loader, style-loader 等看名字就知道是打包 html 文件,css 文件的插件,大家在这里可能会有疑问,html-webpack-pluginhtml-loader 有什么区别,css-loaderstyle-loader 有什么区别,我们等会看配置文件的时候再讲。

file-loaderurl-loader 是打包二进制文件的插件,具体也在配置文件章节讲解。

接下来,为了能让不支持 ES6 的浏览器 (比如 IE) 也能照常运行,我们需要安装 babel, 它会把我们写的 ES6 源代码转化成 ES5,这样我们源代码写 ES6,打包时生成 ES5。

npm install babel-core babel-preset-env babel-loader --save-dev

这里 babel-core 顾名思义是 babel 的核心编译器。babel-preset-env 是一个配置文件,我们可以使用这个配置文件转换 ES2015/ES2016/ES2017 到 ES5,是的,不只 ES6 哦。babel 还有 其他配置文件

光安装了 babel-preset-env,在打包时是不会生效的,需要在 package.json 加入 babel 配置:

{
  "babel": {
    "presets": ["env"]
  }
}

打包时 babel 会读取 package.jsonbabel 字段的内容,然后执行相应的转换。

babel-loader 是 webpack 的插件,我们下面章节再说。

配置 webpack

包都装好了,接下来总算可以进入正题了。我们来创建 webpack 配置文件 webpack.config.js,注意这个文件是在 node.js 中运行的,因此不支持 ES6 的 import 语法。我们来看文件内容:

const { resolve } = require('path')
const HtmlWebpackPlugin = require('html-webpack-plugin')
const history = require('connect-history-api-fallback')
const convert = require('koa-connect')

// 使用 WEBPACK_SERVE 环境变量检测当前是否是在 webpack-server 启动的开发环境中
const dev = Boolean(process.env.WEBPACK_SERVE)

module.exports = {
  /*
  webpack 执行模式
  development:开发环境,它会在配置文件中插入调试相关的选项,比如 moduleId 使用文件路径方便调试
  production:生产环境,webpack 会将代码做压缩等优化
  */
  mode: dev ? 'development' : 'production',

  /*
  配置 source map
  开发模式下使用 cheap-module-eval-source-map, 生成的 source map 能和源码每行对应,方便打断点调试
  生产模式下使用 hidden-source-map, 生成独立的 source map 文件,并且不在 js 文件中插入 source map 路径,用于在 error report 工具中查看 (比如 Sentry)
  */
  devtool: dev ? 'cheap-module-eval-source-map' : 'hidden-source-map',

  // 配置页面入口 js 文件
  entry: './src/index.js',

  // 配置打包输出相关
  output: {
    // 打包输出目录
    path: resolve(__dirname, 'dist'),

    // 入口 js 的打包输出文件名
    filename: 'index.js'
  },

  module: {
    /*
    配置各种类型文件的加载器,称之为 loader
    webpack 当遇到 import ... 时,会调用这里配置的 loader 对引用的文件进行编译
    */
    rules: [
      {
        /*
        使用 babel 编译 ES6 / ES7 / ES8 为 ES5 代码
        使用正则表达式匹配后缀名为 .js 的文件
        */
        test: /\.js$/,

        // 排除 node_modules 目录下的文件,npm 安装的包不需要编译
        exclude: /node_modules/,

        /*
        use 指定该文件的 loader, 值可以是字符串或者数组。
        这里先使用 eslint-loader 处理,返回的结果交给 babel-loader 处理。loader 的处理顺序是从最后一个到第一个。
        eslint-loader 用来检查代码,如果有错误,编译的时候会报错。
        babel-loader 用来编译 js 文件。
        */
        use: ['babel-loader', 'eslint-loader']
      },

      {
        // 匹配 html 文件
        test: /\.html$/,
        /*
        使用 html-loader, 将 html 内容存为 js 字符串,比如当遇到
        import htmlString from './template.html';
        template.html 的文件内容会被转成一个 js 字符串,合并到 js 文件里。
        */
        use: 'html-loader'
      },

      {
        // 匹配 css 文件
        test: /\.css$/,

        /*
        先使用 css-loader 处理,返回的结果交给 style-loader 处理。
        css-loader 将 css 内容存为 js 字符串,并且会把 background, @font-face 等引用的图片,
        字体文件交给指定的 loader 打包,类似上面的 html-loader, 用什么 loader 同样在 loaders 对象中定义,等会下面就会看到。
        */
        use: ['style-loader', 'css-loader']
      },

      {
        /*
        匹配各种格式的图片和字体文件
        上面 html-loader 会把 html 中 <img> 标签的图片解析出来,文件名匹配到这里的 test 的正则表达式,
        css-loader 引用的图片和字体同样会匹配到这里的 test 条件
        */
        test: /\.(png|jpg|jpeg|gif|eot|ttf|woff|woff2|svg|svgz)(\?.+)?$/,

        /*
        使用 url-loader, 它接受一个 limit 参数,单位为字节(byte)

        当文件体积小于 limit 时,url-loader 把文件转为 Data URI 的格式内联到引用的地方
        当文件大于 limit 时,url-loader 会调用 file-loader, 把文件储存到输出目录,并把引用的文件路径改写成输出后的路径

        比如 views/foo/index.html 中
        <img src="smallpic.png">
        会被编译成
        <img src="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CAAAAA...">


        <img src="largepic.png">
        会被编译成
        <img src="/f78661bef717cf2cc2c2e5158f196384.png">
        */
        use: [
          {
            loader: 'url-loader',
            options: {
              limit: 10000
            }
          }
        ]
      }
    ]
  },

  /*
  配置 webpack 插件
  plugin 和 loader 的区别是,loader 是在 import 时根据不同的文件名,匹配不同的 loader 对这个文件做处理,
  而 plugin, 关注的不是文件的格式,而是在编译的各个阶段,会触发不同的事件,让你可以干预每个编译阶段。
  */
  plugins: [
    /*
    html-webpack-plugin 用来打包入口 html 文件
    entry 配置的入口是 js 文件,webpack 以 js 文件为入口,遇到 import, 用配置的 loader 加载引入文件
    但作为浏览器打开的入口 html, 是引用入口 js 的文件,它在整个编译过程的外面,
    所以,我们需要 html-webpack-plugin 来打包作为入口的 html 文件
    */
    new HtmlWebpackPlugin({
      /*
      template 参数指定入口 html 文件路径,插件会把这个文件交给 webpack 去编译,
      webpack 按照正常流程,找到 loaders 中 test 条件匹配的 loader 来编译,那么这里 html-loader 就是匹配的 loader
      html-loader 编译后产生的字符串,会由 html-webpack-plugin 储存为 html 文件到输出目录,默认文件名为 index.html
      可以通过 filename 参数指定输出的文件名
      html-webpack-plugin 也可以不指定 template 参数,它会使用默认的 html 模板。
      */
      template: './src/index.html',

      /*
      因为和 webpack 4 的兼容性问题,chunksSortMode 参数需要设置为 none
      https://github.com/jantimon/html-webpack-plugin/issues/870
      */
      chunksSortMode: 'none'
    })
  ]
}

/*
配置开发时用的服务器,让你可以用 http://127.0.0.1:8080/ 这样的 url 打开页面来调试
并且带有热更新的功能,打代码时保存一下文件,浏览器会自动刷新。比 nginx 方便很多
如果是修改 css, 甚至不需要刷新页面,直接生效。这让像弹框这种需要点击交互后才会出来的东西调试起来方便很多。

因为 webpack-cli 无法正确识别 serve 选项,使用 webpack-cli 执行打包时会报错。
因此我们在这里判断一下,仅当使用 webpack-serve 时插入 serve 选项。
issue:https://github.com/webpack-contrib/webpack-serve/issues/19
*/
if (dev) {
  module.exports.serve = {
    // 配置监听端口,默认值 8080
    port: 8080,

    // add: 用来给服务器的 koa 实例注入 middleware 增加功能
    add: app => {
      /*
      配置 SPA 入口

      SPA 的入口是一个统一的 html 文件,比如
      http://localhost:8080/foo
      我们要返回给它
      http://localhost:8080/index.html
      这个文件
      */
      app.use(convert(history()))
    }
  }
}

走一个

配置 OK 了,接下来我们就运行一下吧。我们先试一下开发环境用的 webpack-serve:

./node_modules/.bin/webpack-serve webpack.config.js

执行时需要指定配置文件。

上面的命令适用于 Mac / Linux 等 * nix 系统,也适用于 Windows 上的 PowerShell 和 bash/zsh 环境(Windows Subsystem for Linux, Git BashBabunMSYS2 等)。安利一下 Windows 同学使用 Ubuntu on Windows,可以避免很多跨平台的问题,比如设置环境变量。

如果使用 Windows 的 cmd.exe,请执行:

node_modules\.bin\webpack-serve webpack.config.js

npm 会把包的可执行文件安装到 ./node_modules/.bin/ 目录下,所以我们要在这个目录下执行命令。

命令执行后,控制台显示:

「wdm」: Compiled successfully。

这就代表编译成功了,我们可以在浏览器打开 http://localhost:8080/ 看看效果。如果有报错,那可能是什么地方没弄对?请自己仔细检查一下~

我们可以随意更改一下 src 目录下的源代码,保存后,浏览器里的页面应该很快会有相应变化。

要退出编译,按 ctrl+c

开发环境编译试过之后,我们试试看编译生产环境的代码,命令是:

./node_modules/.bin/webpack-cli

不需要指定配置文件,默认读取 webpack.config.js

执行脚本的命令有点麻烦,因此,我们可以利用 npm,把命令写在 package.json 中:

{
  "scripts": {
    "dev": "webpack-serve webpack.config.js",
    "build": "webpack-cli"
  }
}

package.json 中的 scripts 对象,可以用来写一些脚本命令,命令不需要前缀目录 ./node_modules/.bin/,npm 会自动寻找该目录下的命令。我们可以执行:

npm run dev

来启动开发环境。

执行

npm run build

来打包生产环境的代码。

进阶配置

上面的项目虽然可以跑起来了,但有几个点我们还没有考虑到:

  • 设置静态资源的 url 路径前缀
  • 各个页面分开打包
  • 第三方库和业务代码分开打包
  • 输出的 entry 文件加上 hash
  • 开发环境关闭 performance.hints
  • 配置 favicon
  • 开发环境允许其他电脑访问
  • 打包时自定义部分参数
  • webpack-serve 处理路径带后缀名的文件的特殊规则
  • 代码中插入环境变量
  • 简化 import 路径
  • 优化 babel 编译后的代码性能
  • 使用 webpack 自带的 ES6 模块处理功能
  • 使用 autoprefixer 自动创建 css 的 vendor prefixes

那么,让我们在上面的配置的基础上继续完善,下面的代码我们只写出改变的部分。代码在 examples/advanced 目录。

设置静态资源的 url 路径前缀

现在我们的资源文件的 url 直接在根目录,比如 http://127.0.0.1:8080/index.js, 这样做缓存控制和 CDN 不是很方便,因此我们给资源文件的 url 加一个前缀,比如 http://127.0.0.1:8080/assets/index.js. 我们来修改一下 webpack 配置:

{
  output: {
    publicPath: '/assets/'
  }
}

webpack-serve 也需要修改:

if (dev) {
  module.exports.serve = {
    port: 8080,
    host: '0.0.0.0',
    dev: {
      /*
      指定 webpack-dev-middleware 的 publicpath
      一般情况下与 output.publicPath 保持一致(除非 output.publicPath 使用的是相对路径)
      https://github.com/webpack/webpack-dev-middleware#publicpath
      */
      publicPath: '/assets/'
    },
    add: app => {
      app.use(convert(history({
        index: '/assets/' // index.html 文件在 /assets/ 路径下
      })))
    }
  }
}

各个页面分开打包

这样浏览器只需加载当前页面所需的代码。

webpack 可以使用异步加载文件的方式引用模块,我们使用 async/ awaitdynamic import 来实现:

src/router.js:

// 将 async/await 转换成 ES5 代码后需要这个运行时库来支持
import 'regenerator-runtime/runtime'

const routes = {
  // import() 返回 promise
  '/foo': () => import('./views/foo'),
  '/bar.do': () => import('./views/bar.do')
}

class Router {
  // ...

  // 加载 path 路径的页面
  // 使用 async/await 语法
  async load(path) {
    // 首页
    if (path === '/') path = '/foo'

    // 动态加载页面
    const View = (await routes[path]()).default

    // 创建页面实例
    const view = new View()

    // 调用页面方法,把页面加载到 document.body 中
    view.mount(document.body)
  }
}

这样我们就不需要在开头把所有页面文件都 import 进来了。

regenerator-runtimeregenerator 的运行时库。Babel 通过插件 transform-regenerator 使用 regeneratorgenerator 函数和 async/await 语法转换成 ES5 语法后,需要运行时库才能正确执行。

另外因为 import() 还没有正式进入标准,需要使用 syntax-dynamic-import 来解析此语法。 我们可以安装 babel-preset-stage-2,它包含了 import() 和其他 stage 2 的语法支持。

npm install regenerator-runtime babel-preset-stage-2 --save-dev

package.json 改一下:

{
  "babel": {
    "presets": [
      "env",
      "stage-2"
    ]
  }
}

然后修改 webpack 配置:

{
  output: {
    /*
    代码中引用的文件(js、css、图片等)会根据配置合并为一个或多个包,我们称一个包为 chunk。
    每个 chunk 包含多个 modules。无论是否是 js,webpack 都将引入的文件视为一个 module。
    chunkFilename 用来配置这个 chunk 输出的文件名。

    [chunkhash]:这个 chunk 的 hash 值,文件发生变化时该值也会变。使用 [chunkhash] 作为文件名可以防止浏览器读取旧的缓存文件。

    还有一个占位符 [id],编译时每个 chunk 会有一个id。
    我们在这里不使用它,因为这个 id 是个递增的数字,增加或减少一个chunk,都可能导致其他 chunk 的 id 发生改变,导致缓存失效。
    */
    chunkFilename: '[chunkhash].js',
  }
}

第三方库和业务代码分开打包

这样更新业务代码时可以借助浏览器缓存,用户不需要重新下载没有发生变化的第三方库。 Webpack 4 最大的改进便是自动拆分 chunk, 如果同时满足下列条件,chunk 就会被拆分:

  • 新的 chunk 能被复用,或者模块是来自 node_modules 目录
  • 新的 chunk 大于 30Kb(min+gz 压缩前)
  • 按需加载 chunk 的并发请求数量小于等于 5 个
  • 页面初始加载时的并发请求数量小于等于 3 个

一般情况只需配置这几个参数即可:

{
  plugins: [
    // ...

    /*
    使用文件路径的 hash 作为 moduleId。
    虽然我们使用 [chunkhash] 作为 chunk 的输出名,但仍然不够。
    因为 chunk 内部的每个 module 都有一个 id,webpack 默认使用递增的数字作为 moduleId。
    如果引入了一个新文件或删掉一个文件,可能会导致其他文件的 moduleId 也发生改变,
    那么受影响的 module 所在的 chunk 的 [chunkhash] 就会发生改变,导致缓存失效。
    因此使用文件路径的 hash 作为 moduleId 来避免这个问题。
    */
    new webpack.HashedModuleIdsPlugin()
  ],

  optimization: {
    /*
    上面提到 chunkFilename 指定了 chunk 打包输出的名字,那么文件名存在哪里了呢?
    它就存在引用它的文件中。这意味着一个 chunk 文件名发生改变,会导致引用这个 chunk 文件也发生改变。

    runtimeChunk 设置为 true, webpack 就会把 chunk 文件名全部存到一个单独的 chunk 中,
    这样更新一个文件只会影响到它所在的 chunk 和 runtimeChunk,避免了引用这个 chunk 的文件也发生改变。
    */
    runtimeChunk: true,

    splitChunks: {
      /*
      默认 entry 的 chunk 不会被拆分
      因为我们使用了 html-webpack-plugin 来动态插入 <script> 标签,entry 被拆成多个 chunk 也能自动被插入到 html 中,
      所以我们可以配置成 all, 把 entry chunk 也拆分了
      */
      chunks: 'all'
    }
  }
}

webpack 4 支持更多的手动优化,详见: https://gist.github.com/sokra/1522d586b8e5c0f5072d7565c2bee693

但正如 webpack 文档中所说,默认配置已经足够优化,在没有测试的情况下不要盲目手动优化。

输出的 entry 文件加上 hash

上面我们提到了 chunkFilename 使用 [chunkhash] 防止浏览器读取错误缓存,那么 entry 同样需要加上 hash。 但使用 webpack-serve 启动开发环境时,entry 文件是没有 [chunkhash] 的,用了会报错。 因此我们只在执行 webpack-cli 时使用 [chunkhash]

{
  output: {
    filename: dev ? '[name].js' : '[chunkhash].js'
  }
}

这里我们使用了 [name] 占位符。解释它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 entry 的完整定义:

{
  entry: {
    NAME: [FILE1, FILE2, ...]
  }
}

我们可以定义多个 entry 文件,比如你的项目有多个 html 入口文件,每个 html 对应一个或多个 entry 文件。 然后每个 entry 可以定义由多个 module 组成,这些 module 会依次执行。 在 webpack 4 之前,这是很有用的功能,比如之前提到的第三方库和业务代码分开打包,在以前,我们需要这么配置:

{
  entry {
    main: './src/index.js',
    vendor: ['jquery', 'lodash']
  }
}

entry 引用文件的规则和 import 是一样的,会寻找 node_modules 里的包。然后结合 CommonsChunkPlugin 把 vendor 定义的 module 从业务代码分离出来打包成一个单独的 chunk。 如果 entry 是一个 module,我们可以不使用数组的形式。

在 simple 项目中,我们配置了 entry: './src/index.js',这是最简单的形式,转换成完整的写法就是:

{
  entry: {
    main: ['./src/index.js']
  }
}

webpack 会给这个 entry 指定名字为 main

看到这应该知道 [name] 的意思了吧?它就是 entry 的名字。

有人可能注意到官网文档中还有一个 [hash] 占位符,这个 hash 是整个编译过程产生的一个总的 hash 值,而不是单个文件的 hash 值,项目中任何一个文件的改动,都会造成这个 hash 值的改变。[hash] 占位符是始终存在的,但我们不希望修改一个文件导致所有输出的文件 hash 都改变,这样就无法利用浏览器缓存了。因此这个 [hash] 意义不大。

开发环境关闭 performance.hints

我们注意到运行开发环境是命令行会报一段 warning:

WARNING in asset size limit: The following asset(s) exceed the recommended size limit (250 kB).
This can impact web performance.

这是说建议每个输出的 js 文件的大小不要超过 250k。但开发环境因为包含了 sourcemap 并且代码未压缩所以一般都会超过这个大小,所以我们可以在开发环境把这个 warning 关闭。

webpack 配置中加入:

{
  performance: {
    hints: dev ? false : 'warning'
  }
}

配置 favicon

在 src 目录中放一张 favicon.png,然后 src/index.html<head> 中插入:

<link rel="icon" type="image/png" href="favicon.png">

修改 webpack 配置:

{
  module: {
    rules: [
      {
        test: /\.html$/,
        use: [
          {
            loader: 'html-loader',
            options: {
              /*
              html-loader 接受 attrs 参数,表示什么标签的什么属性需要调用 webpack 的 loader 进行打包。
              比如 <img> 标签的 src 属性,webpack 会把 <img> 引用的图片打包,然后 src 的属性值替换为打包后的路径。
              使用什么 loader 代码,同样是在 module.rules 定义中使用匹配的规则。

              如果 html-loader 不指定 attrs 参数,默认值是 img:src, 意味着会默认打包 <img> 标签的图片。
              这里我们加上 <link> 标签的 href 属性,用来打包入口 index.html 引入的 favicon.png 文件。
              */
              attrs: ['img:src', 'link:href']
            }
          }
        ]
      },

      {
        /*
        匹配 favicon.png
        上面的 html-loader 会把入口 index.html 引用的 favicon.png 图标文件解析出来进行打包
        打包规则就按照这里指定的 loader 执行
        */
        test: /favicon\.png$/,

        use: [
          {
            // 使用 file-loader
            loader: 'file-loader',
            options: {
              /*
              name:指定文件输出名
              [hash] 为源文件的hash值,[ext] 为后缀。
              */
              name: '[hash].[ext]'
            }
          }
        ]
      },

      // 图片文件的加载配置增加一个 exclude 参数
      {
        test: /\.(png|jpg|jpeg|gif|eot|ttf|woff|woff2|svg|svgz)(\?.+)?$/,

        // 排除 favicon.png, 因为它已经由上面的 loader 处理了。如果不排除掉,它会被这个 loader 再处理一遍
        exclude: /favicon\.png$/,

        use: [
          {
            loader: 'url-loader',
            options: {
              limit: 10000
            }
          }
        ]
      }
    ]
  }
}

其实 html-webpack-plugin 接受一个 favicon 参数,可以指定 favicon 文件路径,会自动打包插入到 html 文件中。但它有个 bug,打包后的文件名路径不带 hash,就算有 hash,它也是 [hash],而不是 [chunkhash]。导致修改代码也会改变 favicon 打包输出的文件名。issue 中提到的 favicons-webpack-plugin 倒是可以用,但它依赖 PhantomJS, 非常大。

开发环境允许其他电脑访问

const internalIp = require('internal-ip')

module.exports.serve = {
  host: '0.0.0.0',
  hot: {
    host: {
      client: internalIp.v4.sync(),
      server: '0.0.0.0'
    }
  },
  
  // ...
}

打包时自定义部分参数

在多人开发时,每个人可能需要有自己的配置,比如说 webpack-serve 监听的端口号,如果写死在 webpack 配置里,而那个端口号在某个同学的电脑上被其他进程占用了,简单粗暴的修改 webpack.config.js 会导致提交代码后其他同学的端口也被改掉。

还有一点就是开发环境、测试环境、生产环境的部分 webpack 配置是不同的,比如 publicPath 在生产环境可能要配置一个 CDN 地址。

我们在根目录建立一个文件夹 config,里面创建 3 个配置文件:

  • default.js: 生产环境
module.exports = {
  publicPath: 'http://cdn.example.com/assets/'
}
  • dev.js: 默认开发环境
module.exports = {
  publicPath: '/assets/',

  serve: {
    port: 8090
  }
}
  • local.js: 个人本地环境,在 dev.js 基础上修改部分参数。
const config = require('./dev')
config.serve.port = 8070
module.exports = config

package.json 修改 scripts:

{
  "scripts": {
    "local": "npm run webpack-serve --config=local",
    "dev": "npm run webpack-serve --config=dev",
    "webpack-serve": "webpack-serve webpack.config.js",
    "build": "webpack-cli"
  }
}

webpack 配置修改:

// ...
const url = require('url')

const config = require('./config/' + (process.env.npm_config_config || 'default'))

module.exports = {
  // ...
  
  output: {
    // ...
    publicPath: config.publicPath
  }
  
  // ...
}

if (dev) {
  module.exports.serve = {
    host: '0.0.0.0',
    port: config.serve.port,
    dev: {
      publicPath: config.publicPath
    },
    add: app => {
      app.use(convert(history({
        index: url.parse(config.publicPath).pathname
      })))
    }
  }
}

这里的关键是 npm run 传进来的自定义参数可以通过 process.env.npm_config_* 获得。参数中如果有 - 会被转成 _

还有一点,我们不需要把自己个人用的配置文件提交到 git,所以我们在 .gitignore 中加入:

config/*
!config/default.js
!config/dev.js

config 目录排除掉,但是保留生产环境和 dev 默认配置文件。

可能有同学注意到了 webpack-cli 可以通过 --env 的方式从命令行传参给脚本,遗憾的是 webpack-cli 不支持

webpack-serve 处理带后缀名的文件的特殊规则

当处理带后缀名的请求时,比如 http://localhost:8080/bar.doconnect-history-api-fallback 会认为它应该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文件,就算找不到该文件,也不会 fallback 到 index.html,而是返回 404。但在 SPA 应用中这不是我们希望的。

幸好有一个配置选项 disableDotRule: true 可以禁用这个规则,使带后缀的文件当不存在时也能 fallback 到 index.html

module.exports.serve = {
  // ...
  add: app => {
    app.use(convert(history({
      // ...
      disableDotRule: true,
      htmlAcceptHeaders: ['text/html', 'application/xhtml+xml'] // 需要配合 disableDotRule 一起使用
    })))
  }
}

代码中插入环境变量

在业务代码中,有些变量在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是不同的,比如域名、后台 API 地址等。还有开发环境可能需要打印调试信息等。

我们可以使用 DefinePlugin 插件在打包时往代码中插入需要的环境变量。

// ...
const pkgInfo = require('./package.json')

module.exports = {
  // ...
  plugins: [
    new webpack.DefinePlugin({
      DEBUG: dev,
      VERSION: JSON.stringify(pkgInfo.version),
      CONFIG: JSON.stringify(config.runtimeConfig)
    }),
    // ...
  ]
}

DefinePlugin 插件的原理很简单,如果我们在代码中写:

console.log(DEBUG)

它会做类似这样的处理:

'console.log(DEBUG)'.replace('DEBUG', true)

最后生成:

console.log(true)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像这里的 VERSION, 如果我们不对 pkgInfo.versionJSON.stringify()

console.log(VERSION)

然后做替换操作:

'console.log(VERSION)'.replace('VERSION', '1.0.0')

最后生成:

console.log(1.0.0)

这样语法就错误了。所以,我们需要 JSON.stringify(pkgInfo.version) 转一下变成 '"1.0.0"',替换的时候才会带引号。

还有一点,webpack 打包压缩的时候,会把代码进行优化,比如:

if (DEBUG) {
  console.log('debug mode')
} else {
  console.log('production mode')
}

会被编译成:

if (false) {
  console.log('debug mode')
} else {
  console.log('production mode')
}

然后压缩优化为:

console.log('production mode')

简化 import 路径

文件 a 引入文件 b 时,b 的路径是相对于 a 文件所在目录的。如果 a 和 b 在不同的目录,藏得又深,写起来就会很麻烦:

import b from '../../../components/b'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定义一个路径别名(alias):

resolve: {
  alias: {
    '~': resolve(__dirname, 'src')
  }
}

这样,我们可以以 src 目录为基础路径来 import 文件:

import b from '~/components/b'

html 中的 <img> 标签没法使用这个别名功能,但 html-loader 有一个 root 参数,可以使 / 开头的文件相对于 root 目录解析。

{
  test: /\.html$/,
  use: [
    {
      loader: 'html-loader',
      options: {
        root: resolve(__dirname, 'src'),
        attrs: ['img:src', 'link:href']
      }
    }
  ]
}

那么,<img src="/favicon.png"> 就能顺利指向到 src 目录下的 favicon.png 文件,不需要关心当前文件和目标文件的相对路径。

PS: 在调试 <img> 标签的时候遇到一个坑,html-loader 会解析 <!-- --> 注释中的内容,之前在注释中写的

<!--
大于 10kb 的图片,图片会被储存到输出目录,src 会被替换为打包后的路径
<img src="/assets/f78661bef717cf2cc2c2e5158f196384.png">
-->

之前因为没有加 root 参数,所以 / 开头的文件名不会被解析,加了 root 导致编译时报错,找不到该文件。大家记住这一点。

优化 babel 编译后的代码性能

babel 编译后的代码一般会造成性能损失,babel 提供了一个 loose 选项,使编译后的代码不需要完全遵循 ES6 规定,简化编译后的代码,提高代码执行效率:

package.json:

{
  "babel": {
    "presets": [
      [
        "env",
        {
          "loose": true
        }
      ],
      "stage-2"
    ]
  }
}

但这么做会有兼容性的风险,可能会导致 ES6 源码理应的执行结果和编译后的 ES5 代码的实际结果并不一致。如果代码没有遇到实际的效率瓶颈,官方 不建议 使用 loose 模式。

使用 webpack 自带的 ES6 模块处理功能

我们目前的配置,babel 会把 ES6 模块定义转为 CommonJS 定义,但 webpack 自己可以处理 importexport, 而且 webpack 处理 import 时会做代码优化,把没用到的部分代码删除掉。因此我们通过 babel 提供的 modules: false 选项把 ES6 模块转为 CommonJS 模块的功能给关闭掉。

package.json:

{
  "babel": {
    "presets": [
      [
        "env",
        {
          "loose": true,
          "modules": false
        }
      ],
      "stage-2"
    ]
  }
}

使用 autoprefixer 自动创建 css 的 vendor prefixes

css 有一个很麻烦的问题就是比较新的 css 属性在各个浏览器里是要加前缀的,我们可以使用 autoprefixer 工具自动创建这些浏览器规则,那么我们的 css 中只需要写:

:fullscreen a {
    display: flex
}

autoprefixer 会编译成:

:-webkit-full-screen a {
    display: -webkit-box;
    display: flex
}
:-moz-full-screen a {
    display: flex
}
:-ms-fullscreen a {
    display: -ms-flexbox;
    display: flex
}
:fullscreen a {
    display: -webkit-box;
    display: -ms-flexbox;
    display: flex
}

首先,我们用 npm 安装它:

npm install postcss-loader autoprefixer --save-dev

autoprefixer 是 postcss 的一个插件,所以我们也要安装 postcss 的 webpack loader

修改一下 webpack 的 css rule:

{
  test: /\.css$/,
  use: ['style-loader', 'css-loader', 'postcss-loader']
}

然后创建文件 postcss.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plugins: [
    require('autoprefixer')()
  ]
}

使用 webpack 打包多页面应用(Multiple-Page Application)

多页面网站同样可以用 webpack 来打包,以便使用 npm 包,import()code splitting 等好处。

MPA 意味着并没不是一个单一的 html 入口和 js 入口,而是每个页面对应一个 html 和多个 js。那么我们可以把项目结构设计为:

├── dist
├── package.json
├── node_modules
├── src
│   ├── components
│   ├── shared
|   ├── favicon.png
│   └── pages                 页面放这里
|       ├── foo               编译后生成 http://localhost:8080/foo.html
|       |    ├── index.html
|       |    ├── index.js
|       |    ├── style.css
|       |    └── pic.png
|       └── bar                        http://localhost:8080/bar.html
|           ├── index.html
|           ├── index.js
|           ├── style.css
|           └── baz                    http://localhost:8080/bar/baz.html
|               ├── index.html
|               ├── index.js
|               └── style.css
└── webpack.config.js

这里每个页面的 index.html 是个完整的从 <!DOCTYPE html> 开头到 </html> 结束的页面,这些文件都要用 html-webpack-plugin 处理。index.js 是每个页面的业务逻辑,作为每个页面的入口 js 配置到 entry 中。这里我们需要用 glob 库来把这些文件都筛选出来批量操作。为了使用 webpack 4 的 optimization.splitChunksoptimization.runtimeChunk 功能,我写了 html-webpack-include-sibling-chunks-plugin 插件来配合使用。还要装几个插件把 css 压缩并放到 <head> 中。

npm install glob html-webpack-include-sibling-chunks-plugin uglifyjs-webpack-plugin mini-css-extract-plugin optimize-css-assets-webpack-plugin --save-dev

webpack.config.js 修改的地方:

// ...
const UglifyJsPlugin = require('uglifyjs-webpack-plugin')
const MiniCssExtractPlugin = require('mini-css-extract-plugin')
const OptimizeCSSAssetsPlugin = require('optimize-css-assets-webpack-plugin')
const HtmlWebpackIncludeSiblingChunksPlugin = require('html-webpack-include-sibling-chunks-plugin')
const glob = require('glob')

const dev = Boolean(process.env.WEBPACK_SERVE)
const config = require('./config/' + (process.env.npm_config_config || 'default'))

const entries = glob.sync('./src/**/index.js')
const entry = {}
const htmlPlugins = []
for (const path of entries) {
  const template = path.replace('index.js', 'index.html')
  const chunkName = path.slice('./src/pages/'.length, -'/index.js'.length)
  entry[chunkName] = dev ? [path, template] : path
  htmlPlugins.push(new HtmlWebpackPlugin({
    template,
    filename: chunkName + '.html',
    chunksSortMode: 'none',
    chunks: [chunkName]
  }))
}

module.exports = {
  entry,

  output: {
    path: resolve(__dirname, 'dist'),
    // 我们不定义 publicPath,否则访问 html 时需要带上 publicPath 前缀
    filename: dev ? '[name].js' : '[chunkhash].js',
    chunkFilename: '[chunkhash].js'
  },

  optimization: {
    runtimeChunk: true,
    splitChunks: {
      chunks: 'all'
    },
    minimizer: dev ? [] : [
      new UglifyJsPlugin({
        cache: true,
        parallel: true,
        sourceMap: true
      }),
      new OptimizeCSSAssetsPlugin()
    ]
  },

  module: {
    rules: [
      // ...
      
      {
        test: /\.css$/,
        use: [dev ? 'style-loader' : MiniCssExtractPlugin.loader, 'css-loader', 'postcss-loader']
      },
      
      // ...
    ]
  },

  plugins: [
    // ...
    
    /*
    这里不使用 [chunkhash]
    因为从同一个 chunk 抽离出来的 css 共享同一个 [chunkhash]
    [contenthash]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 moduleId + content 生成的 hash
    因此一个 chunk 中的多个 module 有自己的 [contenthash]
    */
    new MiniCssExtractPlugin({
      filename: '[contenthash].css',
      chunkFilename: '[contenthash].css'
    }),

    // 必须放在html-webpack-plugin前面
    new HtmlWebpackIncludeSiblingChunksPlugin(),

    ...htmlPlugins
  ],

  // ...
}

entryhtmlPlugins 会通过遍历 pages 目录生成,比如:

entry:

{
  'bar/baz': './src/pages/bar/baz/index.js',
  bar: './src/pages/bar/index.js',
  foo: './src/pages/foo/index.js'
}

在开发环境中,为了能够修改 html 文件后网页能够自动刷新,我们还需要把 html 文件也加入 entry 中,比如:

{
  foo: ['./src/pages/foo/index.js', './src/pages/foo/index.html']
}

这样,当 foo 页面的 index.js 或 index.html 文件改动时,都会触发浏览器刷新该页面。虽然把 html 加入 entry 很奇怪,但放心,不会导致错误。记得不要在生产环境这么做,不然导致 chunk 文件包含了无用的 html 片段。

htmlPlugins:

[
  new HtmlWebpackPlugin({
    template: './src/pages/bar/baz/index.html',
    filename: 'bar/baz.html',
    chunksSortMode: 'none',
    chunks: ['bar/baz']
  },

  new HtmlWebpackPlugin({
    template: './src/pages/bar/index.html',
    filename: 'bar.html',
    chunksSortMode: 'none',
    chunks: ['bar']
  },

  new HtmlWebpackPlugin({
    template: './src/pages/foo/index.html',
    filename: 'foo.html',
    chunksSortMode: 'none',
    chunks: ['foo']
  }
]

代码在 examples/mpa 目录。

总结

通过这篇文章,我想大家应该学会了 webpack 的正确打开姿势。虽然我没有提及如何用 webpack 来编译 Reactvue.js, 但大家可以想到,无非是安装一些 loader 和 plugin 来处理 jsxvue 格式的文件,那时难度就不在于 webpack 了,而是代码架构组织的问题了。具体的大家自己去摸索一下。

版权许可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本作品采用 知识共享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4.0 国际许可协议 进行许可。

More Repositories

1

pull-to-refresh

Pull to refresh control for mobile web. Small and no dependencies.
CSS
58
star
2

svelte-vite-ssr

svelte-vite-ssr is a project template for building Svelte applications with a powerful router, SSR (Server-Side Rendering), CSR (Client-Side Rendering), HMR (Hot Module Replacement), <link rel="preload"> directives, and other useful features.
TypeScript
49
star
3

puppeteer-prerender

Fetch the pre-rendered content, meta and Open Graph of a SPA
JavaScript
22
star
4

html-webpack-include-sibling-chunks-plugin

JavaScript
20
star
5

openconnect-chnroutes-setup

Openconnect + chnroutes + ChinaDNS + Dnsmasq 实现家庭所有设备区分国内外IP翻墙
15
star
6

svelte-pilot

A Svelte router that supports Server-Side Rendering (SSR).
TypeScript
15
star
7

vue-boilerplate

An Ordinary Vue Boilerplate
JavaScript
12
star
8

vue-pilot

A Trie-based vue router with the ability of managing history.state.
JavaScript
11
star
9

url-router

A Trie-based router.
TypeScript
10
star
10

svelte-preprocess-css-hash

JavaScript
8
star
11

eslint-plugin-ext

eslint extended rules
JavaScript
7
star
12

parse-open-graph

Cross-platform Open Graph parser
JavaScript
6
star
13

kasha

Prerender your Single-Page Application. 📸
JavaScript
6
star
14

stockCharts

股票行情图
JavaScript
5
star
15

browser-url

JavaScript
5
star
16

cordova-plugin-translucent-statusbar

Java
4
star
17

svelte-preprocess-html-asset

Transform html asset relative path. Works with snowpack & webpack 5.
JavaScript
3
star
18

svg2svelte

Command line tool to convert SVG to Svelte component.
JavaScript
3
star
19

vue-infinite-scroll

A bidirectional infinite scroll component for Vue
Vue
2
star
20

cryp

JavaScript
2
star
21

create-transition

TypeScript
2
star
22

scrollspy

Scrollspy using IntersectionObserver
HTML
2
star
23

jate

JATE Ain't a Template Engine
JavaScript
2
star
24

teleman

Browser and Node.js fetch API wrapper.
TypeScript
2
star
25

spa-history

A HTML5 history routing library for single-page application.
JavaScript
2
star
26

url

Tiny Cross-platform URL utility
JavaScript
1
star
27

CryptoCookie

JavaScript
1
star
28

raven-logger

Logging messages to stdout/stderr as well as reporting to Sentry in one command.
JavaScript
1
star
29

cosup

腾讯云对象存储(COS)资源上传命令行工具
JavaScript
1
star
30

cuuid

Non-standard datetime + random UUID. 8-4-4-4-12 format same as UUID.
JavaScript
1
star
31

teleman-ssr-cache

Teleman Server-Side Rendering middleware
JavaScript
1
star
32

v-scrollspy

vue scrollspy directive
Vue
1
star
33

vue-carousel

A Vue carousel component
Vue
1
star
34

vue-head-mixin

JavaScript
1
star